查看原文
其他

华商读书会 ▎第一次读书有感征稿活动获奖名单&获奖文章分享

华商律师 2023-08-25
华商读书会

READING   CLUB 


第一次读书有感征稿活动获奖名单


以书为媒,崇尚阅读。在华商首席合伙人高树主任的倡议下,华商青工委成立华商读书会,并举行第一次读书有感征稿活动,多位华商律师积极投稿。


经过评选,此次活动共有六篇文章获奖。今日,正式公布第一次读书有感征稿活动获奖名单,同时将获奖文章附在榜单后,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特殊时期,如果身体不能在路上,那么灵魂可以徜徉在书籍里,行万里路。让我们行动起来,用阅读滋养思想活力,共建“知识华商 智慧华商”!


获奖名单

一等奖

高树《非常时期,让我们重温“罗规”——建设性为什么如此重要》


二等奖

师念《读<看见>有感》


许俊星《民族主义的岔口——读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三等奖

周华志《冷静的沉思 读<黑眼睛看世界---一个民主小贩眼里的世界>有感》


唐华英《以非对称思维积极拥抱“乌卡瑟时代”——<非对称思维>读后感》


张艳君《读<为权利而斗争>有感》



一等奖作品

华商读书会  ▎非常时期,让我们重温“罗规” --建设性为什么如此重要



二等奖作品

读《看见》有感

师念


我敬畏一切热烈的生命形式,因为热烈意味着极致。在社会标准价值判断中,极致有时候代表成功,但大多时候成了争议的代名词。但我内心总以为,极致的人,有着极致意义的人生都不可也不应该被简单评判。人生本就无解,敢于冲破传统就已具有超乎寻常的勇气。对于内心或行为表现出强烈执念的人,我确实底气不足,很难质疑。这大概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了。这本书真实,贴切,用最简单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与他人的梦想,残酷又美好的现实,人性,爱与冲突。


关于信仰

就像电影《云图》中星美说:“信仰,和恐惧,爱情一样,必须通过努力才能理解,就像我们理解相对论和测不准原理,就像那些决定我们生命进程的各种现象。昨天我们的人生朝一个方向前进,而今天却朝另一个方向。昨天,我相信我不可能做的事情,今天,我却做了。那些经常改造时间和空间的力量,那些能决定和改变我设想好的命运的力量在我们诞生前很久就起作用了,而且在我们死后会继续起作用。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选择,就像量子轨迹,只有了解这一刻,才能知道下一刻。在每一个交点上,每一次遭遇都蕴含了一个新的或潜在的方向。”信仰这类字眼,一方面会让我觉得无比神圣,另一方面又会觉得有隔阂和距离感。所以过去基本上我形成了两个认知。第一,常人不会有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一定是基于理性认知。第二,信仰与现实之间必是鸿沟,永远冲突,对立。但在《看见》这本书中,我发现过去的这两个认知都太过武断。信仰的客体与信仰本身对于信仰者而言都是客观存在的,会成为很多信仰者改变世界的终极力量。而对于除信仰者之外的人,信仰的客体是真实存在还是虚妄的,是对还是错其实毫无意义。在信仰成为信仰之前,人们可能需要理性认知。但当信仰已经成为信仰,它就成为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人始终应该有信仰,并为之努力,无论最终能否实现。若最终能够成功,信仰与现实统一,原本最痛苦的记忆可能会成为回最甜蜜,最美好的时光。即便失败,这些经历与反思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沉淀成智慧。


关于理解和抗争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里说:“嘲笑,轻蔑,愤怒等这些情绪,都与恨有关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因而不能成为善。”他还说:“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能。”人性复杂且矛盾,有相似性更有差异性。人若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理解他人,那几乎也无法认清自我。理解不需要赞同,需要的可能是体谅,是不带个人偏见的,纯粹的,中立的认知。不管是批判,愤怒还是怀有隐隐的期待,希望,都说明我们没有真正理解他人,因为理解是且应当只是接受。《看见》里那些少年为了友谊选择集体自杀,写实摄影师一辈子都在拍摄妓女的生活,同性恋们因为社会歧视隐藏自己的性取向在私下进行自我放逐,华南虎案,药家鑫案等,这些故事中的男男女女其实只是生活中的你和我,每个人背后折射的都是人性,不过是人性的不同面罢了。

对人性要宽容,对不合理的现状则应当抗争。《看见》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我只是讨厌屈服。郝劲松在地铁使用了收费厕所,认为收五毛钱不合理,把北京地铁公司告上法庭。一个普通的法学院学生,以公民的名义打官司。他说:“不管你有多强大,包括一个国家部委,当你被告上法庭的时候,你是被告,我是原告。大家坐在对面,中间是法官,你和我是平等的。”他说:“在强大的机构面前人往往除了服从别无选择,但是我不愿意,我要把他们拖上战场,我不一定能赢,但我会让他们觉得痛,让他们害怕有十几二十个像我这样的人站出来,让他们因为害怕而迅速改变。”这些事情是不是一定有意义,我不知道,但是我喜欢有棱有角,有血性的人和事。人活着,体验感最重要,总该有冲动的时候,而不是湮没在人群中,碌碌无为,活成别人的样子。

理解和抗争可能是人生必修,理解将我们与他人联系在一起,抗争将我们与他人区别开来。


关于自我

《看见》中,我喜欢两个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男人叫陈虻,女人叫老范。

柴静进中央台,没有合同,没有记者证,没有工作卡,没有工资卡,他说:“我们看中了你,这就够了。”柴静开始节目做得不好,谈新闻用小女生的路数,他说:“你简直矫揉造作到不可忍受。”时间说他在职业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性命,不能轻松地把它当成生存之道。崔永元说只要你看到他讲课时那个傻劲,他审片时那个表情,你就知道这个人不可救药。我喜欢这样的人,恣意又苛刻。没有人可以讨好他,好像连他自己也不行。

“我是三无人员,”她说,“无知,无畏,无耻。”她会在前一秒因为被柴静误会而生气地大哭,而在后一秒为孤立无援的柴静挺身而出。她会立刻脱掉风衣,穿上柴静给她买的朱红长裙,赤着脚走在纽约大街上,在泛着寒意的初春。我喜欢这样的人,看起来没心没肺,但内心细腻的人。

进入社会,大家都慢慢习惯戴上各种面具,学会伪装,匆忙寻找能让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可是自我呢?自我被丢弃去了哪里?有多少人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有多少人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能够不被世俗轻易改变,活出自我应该是每个人的终极目标。


看完《看见》,觉得内心一片安宁。书总是最好的老师和指引者,如果人生还有困惑和慌张,请继续阅读,总有一本书会给你答案。



滑动即可阅读全文


民族主义的岔口——读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许俊星


“民族主义,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关于民族主义与民族的讨论其实一直存在,对于民族主义的定义也因人而异。正如文中安德森曾尝试力排众议,将民族主义解读为是一种文化人造物,想象之后的崇高或者是心灵支撑一样。对于民族主义的定义,每个人都可能凝练出一丝领悟,但却不全然可供论证或足以承受理论上的“攻讦”,更多的只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安德森的理论中,关于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被分为四个时期,从最初兴起于美洲相对无意识的民族主义,到有所共同体意味的群众民族主义、于欧洲内部发轫的官方民族主义,再到最后的帝国民族主义。民族主义通过一次次社会心理学上的传播与认同感成就了新的价值面象以实现创新。在安德森看来,民族主义更迭实际上是对“文化情感盗版”的演绎,民族主义营造出来的情感,已不是最早被冠以“民族”并以联系每一个人为目的的初始版本,而是象征异域与本土,历史与当下,真实与虚拟、接受与反抗的情感。换言之,民族主义已经变化了端口、设置,从一种无意识、依托于方言而形成的一致“口供”,变成一种具有外在表现力的行动,但即便如此,这种行为表现依然不足以颠覆我们对民族主义的描述,即共同体对崇高宿命的想象,仍归属于主观层面的现象。

对于有着漫长历史延续的民族而言,民族主义模糊却历久弥新。关于民族主义的诞生,安德森解读为系“世界性宗教共同体、王朝及神谕式的时间观念的没落”所导致,以至于开始出现“世俗的、水平的、横向的”想象。但对于某些国度而言,民族主义的发展轨迹并非具有如此颠覆性意义,上述的变化仍需要进行合理性的的解读方可连接一般人对民族主义诞生的理解,否则很难具有说服力,原因在于,众人印象中的民族主义系与上述现象共生的,个体的认识又不具有全局性,不论是否出现世界性宗教的没落,是否王朝发生更替又或者众人开始背弃神谕性的依托,在人们眼中,一切民族主义仿佛早已酝酿于肺腑,只是在突然的外患刺激后才统一爆发出来。

诚然,概念性意义的民族主义并无法完全统摄这种心理层面上的社会现象。对此,安德森也只是在尽最大可能地理解与尝试。但对于民族主义最大的困惑,当属这种意象得以维系的所有猜测。正如文中所言,即使最小的民族,也不曾认识大多数的同胞,但是这样的意象却能鲜活地存在于每一个成员的心中。这种未经人为鼓吹,直接通过语言、情感、地域的共通点维系至今的想象物着实令人费解,这也正是现代媒体及传播学所难以企及的成就。但应认识到,这一间接生长而成却蕴含着如此高度发达的一致性的力量应使所有人感到欣慰又担忧。毕竟太往前走,是民粹主义的威胁,而太往后退,则是虚无主义的悬崖。民族主义如何恰如其分,避免适得其反,或许并不存在应用学上的分析和建模,但仍值得警惕。


滑动即可阅读全文


三等奖作品

冷静的沉思——读《黑眼睛看世界---一个民主小贩眼里的世界》有感周华志

《黑眼睛看世界》对于我来说是属于那种拿在手里便放不下的书,初读便是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认知的增加让我们的言行中开始有意或无意的充满了对这个社会的讽刺,甚至充满抱怨之声。也因此,很多事实都被我们的冲动误解,想来,这一切更多的时候归根结底于我们没有一个用理性去分析问题的思维。

当看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时不清楚为什么会用“一个民主小贩眼里的世界”,因为在这本书之前从未听说过作者杨恒均,相信知道他的人也并不是很多,其以独立思考和严肃题材写作著称,被读者称为“民主小贩”。在今天这个纷扰的社会里我们都开始变得不够理性,时常没有立场的左右摇摆,甚至喜欢冲动地做一些连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说一些连自己都觉得矛盾的话,而当看到他说的“我一直强调生活高于民主,我倾向于认为情感世界甚至是比政治领域更高的一个层面,无论是政治还是情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因为爱,我们才去为爱的人追求,但我们千万不能在追求爱的过程中,反而把爱给遗忘了”时,我心里忽然被触动了,在这个时代我们都在忙碌的奔波,忘了在追求什么,忘了真正奋斗的目标---生活,我们说要追求民主不也是为了生活吗?可是我们却忘了生活,更忘记了要爱!

当然,这本书也仅仅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但我却能站在理性的角度上被他的言语所收买,信服于他的观点。在第一篇政治篇的开篇“给我们八分钟,我们给你八年”里,他通过对美国的政治选举上的一件小事:选民的要求,与我国的“上访”制度做对比,以冷静的角度分析了弊病的所在,当然在这篇文章里我最受感触是那些中国的民众竟能够在警察(强权)面前喊出“你们选五位领导出来见我们”(中国人有勇气反抗强权了,开始)。或许正是因为他引用了这个故事,让我觉得他与我是同道中人,但是这样激动人心的事件在中国却是少之又少,很多权利被侵犯之人常常只能以自己的性命相要挟。

在此书的社会篇里的“谁为绝望买单”深深的刺痛了我的思想!讲到富士康的跳楼事件,那些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这个社会里找不到生存的理由,他谈到“就算是最伪善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批廉价劳动力的勤劳与好用…如果中国的劳动者也获得了应得的权益,国家将绝对不会像今天这样有钱,能够大手笔地举办出世界第一的奥运会与世博会。”“国家并不是建立起来专供国民去热爱与伺候的,被国民建立并被供养的国家,也应该起到照顾国民尤其是孩子的义务与责任。”作者是在以一种及其平和的心态在讲述着一种社会的问题与国家的问题,他就那样简单的举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然后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他想要告诉我们国家有责任有义务让他的国民们享有更多的权利,他在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们有权在我们履行了自身义务时享有更多权利,我们现在仍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国家,而我们自己却是麻木的迷茫的!

此书共分为六篇,总共有43篇文章,每一篇其实都在告诉我们这是真实的,这个问题对我们也是有意义的,每一篇都给了我许多感触与思考,让我的思想不再那么混沌,也让我更相信自己能够用理性的思维看待身边的事和人。

阅读这本书,感觉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读,更多的却像是一种思想总结,尽管他的文字让我觉得很温柔,但在这种平和的文字中却又品到了一种并不简单的道理,他在用自己的文字点醒那些迷茫的‘愤青’,他的文章适合所有迷茫或者麻木没有理想的人阅读。

最后,还是想用本书的一段结尾:宽容不但是生活的态度,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人生的价值观,而且,也是解开中国政治死结的钥匙。成熟的民主是与妥协、宽容无法分开的。有了宽容之心,我们才可以一如既往地推崇那些愿意为了理想而不惜一切、轰轰烈烈去拼搏、去牺牲生命的战士们;有了宽容之心,我们更愿意为了理想而谦卑的活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滑动即可阅读全文


以非对称思维积极拥抱“乌卡瑟时代”

——《非对称思维》读后感

唐华英


去年一位朋友跟我推荐《非对称思维》(作者:宗毅、张文跃)一书,年底买了放在书柜里一直未来得及看,NCP疫情期间在家里的时间变得相对充裕,趁此机会我大约花了3个小时完成阅读。核心体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们所处的时代已从“工业化时代”过渡到“乌卡瑟时代”,作为法律人,应在法律专业思维的基础上增加“非对称思维”,积极拥抱“乌卡瑟时代”。

那么作者所创新定义的“乌卡瑟时代”(VUCASE)到底有什么时代特征,为什么我会认同?第一,易变性。我们处于一个线上社会,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信息相互碰撞、激发、影响,导致的变化也越来越快。我们要在对的时间站到对的位置上,要求我们在易变中看到不变,从而快速捕捉机会。比如NCPY疫情期间,律师怎么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怎么在危中化机、弯道超车,怎么加强律所的内部管理,个人怎么沉潜深修、蓄势待发等等问题。第二,不确定性。这是一个大数据和高流动时代,充满动态变化,确定性已经成了奢侈品。这个时代考验的是个人和组织的适应性、灵活性。只有平时处于不断思考、不断学习的动态,才能应对不确定性。第三,复杂性。社会已由线性发展时代转变为网状结构,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交互网络和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创造网络。如何应对这种复杂性,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我们华商成立28个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之间如何畅通协作,围绕客户提供全产业链的法律服务就是一个挑战。第四,模糊性。商业社会已经呈现跨界混战的常态化,边界越来越不清晰。律师以律师行业为基础,加强自己跨界学习的能力,应不断更新迭代我们的法律服务。比如近期我们在为某客户提供的代理服务,我们按照不良资产处置的思维方式,在诉前、诉中,我们分别向客户出具了近百页的尽职调查报告和工作报告,对被告进行深度研究,以供客户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五,故事性。在信息爆炸时代,什么样的信息才会被倾听、被理解、被记忆?答:故事。我们律师怎么讲故事?就是要讲我们的案例。所以我们要先做好案例,运用我们的专业能力以及整合其他资源的能力做好案例。案例就是我们的故事。我们做的经典案例,要分享传播出去。所以,2019年华商呈现前所未有的讲座热。而2020年,我们要在分享的平台和形式上做创新,有好的故事,也要有好的平台和形式。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积极去分享,在分享中逼迫自己进步,回归到故事的本身,把专业做好,分享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螺旋式上升。第六,生态性。建立一个开放的、有弹性的有机生态圈,我们要学会与外部系统积极交流,律师是为各行各业提供法律服务的,对于新型的业态,我们要保持饥饿心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与他人建立一种开放、互联、互动、共赢的伙伴关系。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热爱学习、思考和拥抱变化的人都好好阅读与思考的书。该书分为五章,章名分别为:非对称模式、“投资”思维、“分享思维”;“演变思维”、人生的六项修炼,具体内容很精彩。我将反复思考、反复翻阅,作为个人成长、团队管理与成长、思考行业问题等参阅的“案头书籍”之一。

欢迎有兴趣者深入交流!

滑动即可阅读全文


读《为权利而斗争》有感

张艳君


“为权利而斗争”是1872年3月11日,耶林在维也纳法律协会上演讲的主题,后耶林根据当时的演讲稿,进行修改扩充后形成《为权利而斗争》这本惊世著作。

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法的起源”,耶林认为法的产生如同人的诞生一样,是伴随着分娩阵痛的。历史表明,一项制度被确定下来并被人们所接受,必定是要经历剧烈的斗争。第二章“斗争是法的生命”,这一斗争通常由他人的侵害、剥夺和蔑视权利而引发,若无权利人来主张权利,就没有个人甚至是民族可以免于这种危险,于是这种斗争可能在全部法的领域重复出现。第三章“为权利而斗争是对自己的义务”,通过名誉之于军官,所有权之于农民,信用之于商人的重要性来阐述,主张受侵害的权利是自我维护人格的行为,是权力者对自己的义务。第四章讲述了“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耶林认为反抗不法的斗争,是共同的斗争,所有的人都要紧密团结,否则助长他人气焰,于自方无益。第五章“为国民生活权利而斗争的重要性”,该重要性在于让每一个人拥有是非感,从个人利益出发,深入道德层面,直至正义理念实现的巅峰,这是维护国家制度的重要一环。第六章“现代罗马法与为权利而斗争”,本章主要在于说明法只有在不断自我否定和更新中才能永葆年轻。

这六章完整地呈现了耶林的观点,即我们要为权利而斗争,斗争是造福你我、造福国家和社会的行为,而放弃权利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其实不少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关于权利的斗争史,正如耶林在书中所说“每一个暴政都始于干预私权,始于使个人失去法律的保护,当它完成此工作时,便会推倒树干本身,因此,这个道理也尤适合于与暴政抗争”,从隋炀帝暴政,李渊起义建立唐朝到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封建制度,都是积极为权利而斗争的结果。而且,从长远角度看,“为权利而斗争”所产生的结果一定是积极的。比如我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制度、奴隶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到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管是朝代的变换还是制度的更迭,都包含着人们对权利的渴望并因此而斗争,每一次斗争所换来的,正是人们所希望的:更公平、更正义、民更富、国更强。

这种斗争的结果呈良性,却不代表过程是平和的,每一次的斗争可能都伴随着流血、牺牲,即使是较缓和的斗争方式——诉讼,可能也会因为误判而出现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求更优方案,不断“斗争”。从法制到法治,再到现在大力宣传依法治国,我们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推广,告诉人们,请你们拿起法律的武器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的确,我们如今的维权大都依靠法律来进行,可是由于法律本身的滞后性,仍会出现一些问题。

我国现存的法律或政策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的,每一次修法的背后可能都有一件鲜活的案例。收容遣送制度废除的背后是孙志刚的死亡,法官终身责任制的背后是误判产生的冤假错案,校车司机超员超速可能入刑的背后是因不规范使用校车而导致的小朋友受伤或死亡事件……所以斗争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我们要向耶林所倡议的那样“寸土必争”。我们不宣扬诉讼癖,但绝对支持每一个人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每一个处在必须主张其法权的境况中的个人,在这种民族事业中肩负着自己的使命,为在世界上实现法权的观念尽其绵薄之力”。

滑动即可阅读全文



往期精彩回顾







华商原创 ▎我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探究
华商动态 ▎华商西班牙合作律师接受央视采访,关注并支持中国抗“疫”
前海法律共同体 ▎疫情防控情势下涉执行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指引
华商研究 ▎建工领域“新冠疫情”归为“不可抗力”的构成要件与风险负担辨析
华商原创 ▎动物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从动物权利到动物福利
华商研究 ▎新冠疫情下不良资产相关法律研究(一)--关于有限责任公司清算义务人责任承担问题
华商预告 ▎我是律师,正在直播!华商直播上线,解读疫情中企业面临的危与机
华商原创 ▎新冠疫情下地方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解读-- 以广东省揭阳市为例
华商研究 ▎区块链技术在疫情防控的积极应用
律师和企业,关于“风月同天”的另一种解读 | 华商首席合伙人高树分享
疫情过后,律师行业面临的变革和创新 | 华商首席合伙人高树分享





微信号:huashang_lawyer

邮箱:hsweixin@huashang.cn

联系电话:0755-8891 8012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4011号港中旅大厦21-24楼整层(总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